北岳辨
慎思明辨
2007年8月,我有暇游览了曲阳北岳庙。
为了对北岳及北岳庙了解得更深刻全面一点,我在北岳庙里买了一本薛增福、王丽敏主编的《曲阳北岳庙》(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ISBN7-5310-1416-5)。
我早就对山西大肆宣传浑源北岳恒山的内容不满,因为他们把本属于曲阳恒山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移花接木到了浑源,所以我当时写了一篇《北岳打假》,发在了搜狐博客。
文中,我引用了《曲阳北岳庙》书中所录顾炎武的《北岳辨》。这是一本正式出版物,所以我对它太信任了,没有细校直接抄上了。
近来又有不少人故伎重施,所以我把多年前的博文整理了一下发到了微信公众号上。
在整理博文时,我发现引用的顾炎武《北岳辨》错误百出,有好几处非常严重的断句错误。
也非常幸运,我找到了一幅《顾亭林先生北岳辨》碑的照片,字迹很清楚,绝大多数可以辨认。
此碑是光绪十九年四月初一曲阳知县遵义人谢鉴礼书写立于北岳庙内的。
古籍的断句是最重要的。如果断错了句,那错莫大焉。一个断错(两可者不算错),算10处错一点不为过。甚至可以以一处断错句,完全否定整篇古文的标点质量。
河之入中国也自积石,而祠之临晋;江出于岷山,而祠之江都;济出于王屋,而祠之临邑。先王制礼,因地之宜而弗变也。
考之《虞书》“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周礼》“并州其山镇曰恒”,《尔雅》“恒山为北岳”,注并指为上曲阳。
《水经注》乃谓此为恒山下庙,汉末丧乱,山道不通,而祭之于此。则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之诏太常,非汉末也。
世之儒者,唐宋之事且不能知也,而况与言三代之初乎。先是倪岳为礼部尚书,已不从文升议,而万历中沈鲤驳大同抚臣胡来贡之请,已申言之,皆据经史之文,而未至其地。
余故先至曲阳,后登浑源,而书所见,以告后之人,无惑乎俗书之所传焉。
为了真正达到顾炎武先生“以告后之人,无惑乎俗书之所传焉”的目的,为了不再以讹传讹,特发表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