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详情
了解详情

延安之行(张文启)

20197179415

      重温誓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八周年之际,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党支部组织党员和部分入党积报分子一起来到我们向往己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在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
      旅游大巴沿着蜿延高速行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绵延无际的元宝型的山岭。易学大师,副会长王老师说,这种两山夹两水的脉象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延安出了两代伟人,就是风水极旺的展现。
      延安地处清凉山山脉,到处绿树成森,柏树茂盛,青松苍翠,百年大树到处可见。湛蓝的天空上变幻着无穷无尽图案的白雲,真是极目楚天舒啊!
      忽见沟壑中碧水涟漪。我贪婪地望着这绿色,只见它绿的温柔,绿似绸缎,绿美深遂,是厚土里的珠宝,是高坡上的翡翠。车速很快,我们的眼光也极其恋恋不舍地从这鹅绒般的湖绿中移开。
      我们来到了宝塔山,来到这革命摇蓝诞生的地方。令人惊奇的是,此时天空如此湛蓝,白云细如帛丝,高耸的宝塔从根基开始出现了极漂亮的霞霭,大家凝望着这一切,幸运和激动交织在一起。
      杨永林会长看大家迫不及待的样子,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的向宝塔冲去。年轻的照应着岁数大的,男同去照应着女同事,前面的呼唤着后面的,在红旗的指引下奋力登上山顶。河北省周易研究会会员们的团结向心力,核心凝聚力以及对党的事业的信任全部爆发在这向上冲锋的骄人时刻!
      在我们一行人中,有入党多年德高望重的领导同志,有当年叱咤风云的老妇联主任,有敢闯敢干改革时代的精英,还有在工作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年轻共产党员。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年易学真谛凝聚到了一起。
      在易学专家们的眼中,讲阴阳平衡,讲风调雨顺,讲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我们这次红色之旅的顺畅,欢乐,意犹未尽,期待将来,岂不正是天行乐建,地势悦坤,积善谦德,上天神助!
      宝塔山上,一群群,一排排,一团团,举着红旗,着装统一的,还有穿着灰色红军服,戴着八角帽的,整整齐齐来到宝塔前宣誓。这组还未宣誓完毕,早有下一组列队等候了。我们这一队中岁数较为大些,但大学生,中学生也都在这里向着党旗举手宣誓,拍照留念,让人心生感慨,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诗曰:
      重温誓词心激动,千里凝望党旗红。
      延水滋润中华美,民族兴旺看后生。
      面对党旗,党支部书记张志怀同志带领大家举手宣誓。铿锵有力,振奋人心,我们的心又回到了第一次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向党旗宣誓,向祖国宣誓,向人民宣誓: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永不叛党!
      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了人民幸福,为了祖国昌盛,为了民族兴旺。这一切我们,永远不能忘l
      仪式结束后很久很久,我们依然沉浸在热血沸腾的初心里。省周易研究会扬会长说,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更激励我们易学研究者把我们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工作,服务于民众,为人民谋利益。诗曰:
      巍峨耸立宝塔山,风涛云涌起狂澜。
      江山如画传万代,不忘初心赞摇篮。
      我们从宝塔山上沿山路一览风光。延河水正从塔边流过,河两岸高楼林立,大厦成群。延安是革命老区,重工业极少,环境保护好,红色旅游搞的如火如荼,每年来这里的红色之旅人数达一千万人,直接收入达六十亿左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幸福,滋润着民族后代和华夏大地,他们美满祥和的生活和繁衍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晚上我们下榻的宾馆正与宝塔相望,四周霓虹灯绚烂无比,围绕宝塔山形成众星捧月的图案。我忽然想到如果从空中俯瞰地面,那一定是一组令人震撼的以宝塔为中心放射八方的壮观情景。宝塔护佑着我们,护佑着人民,护佑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想当年延安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时,以宝塔为坐标,扔下炸弹时却炸歪了地点,宝塔仍然矗立无恙,党中央平安无事。人民欢呼,轩辕黄帝保佑着我们,保佑着共产主义事业一定成功!霓虹灯闪烁着人民的心声。
      市民们饭后从家中来到广場,击鼓的,打镲的,举旱伞,甩着扇子扭着秧歌,那种开心和幸福,随着鼓点在越来越壮大的健身队伍中膨胀,舞动,通向远方。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了这巨大的幸福旋窝之中。诗曰:
      延安岭上唱赞歌,歌多韵美汇成河。
      河水碧波润心田,田欢笑语满山坡。
      坡高厚土风光美,美哉无瑕幸福多!
      南泥湾
      脍炙人口的《南泥湾》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旋律优美,词语琅琅意切,最重要的是它的历史意义。
      南泥湾呀南泥湾,荒山臭水黑泥谭。
      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
      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凄凉少人烟。
      民谣唱出了当时南泥湾的真实写照。
      1935年十月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来到了陕北延安。由出发时的三十万人剩下不足三万人。休养生息,壮大队伍就成了当务之急。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毛主席发出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令,军民大生产运动逐渐改善了生活条件,南泥湾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抛头颅,舍生命为子孙后代换来的江山红旗飘飘,党旗鲜艳!我们为是其中一分子的光环而自豪!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党支部红色之旅来到南泥湾,看着粮斗里的小米,高粱、绿豆和大豆,我们的脑海里闪现的却是战士们高挽裤腿,手握撅头,背着钢枪,你追我赶,开荒奋进的情景。
      参观中,我看到这样一组数据:
      至1943年底,359旅共开荒104万亩,产粮食20万担,养鸡10990只,鸭973只,猪4505头,牛526只,羊8784只......
      培训夜校,和妇女干部队伍:识字组12259人,夜校7905人,半日制学校5990人,冬校20919人。
      这组数据,在高科技现代化的今天看起来是最微不足道而生产力落后至极。但是,这组数据却是我们党生存和壮大起来的摇蓝,是江山稳固从无到有力量的源泉,也是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发展起来的火种。
      今非昔比,重温历史。
      时光荏苒,岁月有情。
      民族腾飞,精神永存。
      看到这一切,我敬佩我们的党领导着延安军民在这片杂草丛生,荆棘遍地,野兽出没的地方用勤劳和智慧,用鲜血和汗水在荒山野岭上开出了万倾良田,唱出了一曲开天辟地的悲壮赞歌,和全国人民一起在华夏民族历史复兴的舞台上演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贺敬之,剧作家,诗人。他写作的《白毛女》获斯大林奖章。在延安鲁艺写的《南泥湾》风靡大江南北,久唱不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快乐。建国后创作的《回延安》情真意切,笑语中亲情殷殷,诗句里爱意浓浓。
哦,回延安,回延安,今天我们真的回来了!此生难忘,延安精神,永世辉煌!
      当我摇着纺棉花的纺车时,轮子转的飞快,我的心砰砰在跳,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滚滚的历史车轮,沿着党旗飘扬的方向飞速向前,奏出雄壮的旋律:共产主义——共产主义…...
      欢歌笑语绽放在旅途中,我们唱着《南泥湾》,朗诵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亲切呼唤着《回延安》,一路前行…...
      诗曰:手捧鲜花献英雄, 雄风浩气贯长虹。
       红军精神传万代, 赞歌齐颂延安风。

      黄帝陵

      黄帝陵地处延安桥山之上,山上古柏参天,松涛林吼,山环水抱,郁郁葱葱。相传轩辕大帝在此乘龙升天。

      我们站在巨大的广場中,只见猎猎雄风狂卷成排的黄色龙旗,给人以气势恢宏,唯我独尊,横霸天下的感觉。四周环望,心中万分崇拜华夏儿女的先祖。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人们之间感情的重要纽带。轩辕黄帝硕大的足逊展示出他老人家腰大十围,身高数丈的伟岸,还有他战胜一切敌人,才高八斗的无穷智慧。

      听导游介绍,轩辕黄帝确有其人。据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黄帝在生活和实践中创造了文字,《黄帝内经》指导人民躲避灾害,至今仍是医科学者的必修科目。古人的聪明智慧至今还在指导着今人的日常生活。汉字文化在帮助华夏儿女的健康延续以至传遍世界。

      现在,黄帝陵的影响遍及全球,每年来这里祭祀的人络绎不绝,现代人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古时研制的生产,制作,建设,音律等各个领域的专项成果,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

      我们来到天圆地方的大厅,每个人都模仿轩辕黄帝双手托天,脚踩大地的样子拍照留念。诚然,我们的手托不起天,只能站在这里显示一下 "到此一游" 的经历,但是,那种做为华夏子孙后代的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油然而生的热情,仿佛在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博大的胸怀和高挺的脊梁!

      副秘书长刘岩是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旅游行程中十分心细的照顾他人。一路走来,挥舞大旗,引领我们行进的方向,当看到飘舞的党旗和易旗时,我们都不会走失。行程中暂停休息一会儿或遊览一下其他景点的同志也会顺着红旗的飘动前往。红旗招唤着我们,我们跟随着红旗不迷失方向。

      在天圆地方的大厅中,刘岩兴奋地打起了中国传统珍粹太极拳。一招一式极为专注,引的大家阵阵喝采。我们的祖先以他极其智慧和长远的民族发展眼光,创造了无数利国,利民的方式和方法,福祉于民,荫润于民,而我们,就是千千万万受惠于身的其中一员。

      易学大师们每个人都在这里拍照留念,三香九叩,祁祷先祖保佑万世子民国泰家安,保佑华夏大地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保佑民族繁荣昌盛幸福美满。我也学习老师们的榜样,敬香合十,虔诚叩拜,请人文圣祖保佑我的家族兴旺,老人安康,孩子们事业有成,顺意吉祥。

      大家照像留念,希望这一瞬间成为永恒。时间到了,我却不想走。只觉得又接受到了醍醐灌顶的浩然正气,贯穿永远......

      我们从天圆地方大厅出来,去参观轩辕黄帝陵基。一颗高19米,直经11米的大柏树出现在我们眼前。惊叹之余,我发现这可能是人类最早具有环保意识的证据。黄帝在此居住时,当地居民乱砍乱伐,杂乱无章,导致山洪频发,人民损失极大。蚩尤大战胜利之后,号令环保并带领民众上山种树,增加植被,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如此壮观,松林遍布,青山绿水的极致风景。

      这棵传说是黄帝亲手种下的柏树,可见黄帝的管理和意识里的传承早已深入民心。古人已知少砍多种搞绿化福祉于民,今人何曾忘记职责担当道义造福人类!,可见黄帝的管理和意识里的传承早己深入民心。古人己知少砍多种搞绿化福祉于民,今人何曾忘记职责担当道义造福人类!

      顺着连环形的台阶,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登。登顶之后,四周望去,只见八方一眼望不到边的松柏,林涛怒号,呼啸山响,劲风吹来,令人遐迩。呵呵,轩辕黄帝的古战埸是如此广阔,当年的喊杀声依旧迴荡,细耳倾听,回声跌宕,连绵入云:“号令天下,舍我其谁?

      诗曰:

      轩辕陵前拜祖先,华夏子孙聚探源。
      乾坤斗转卫疆土,子午岭上战犹酣。
      波澜壮阔多豪迈,风水轴线贯江山。
      我劝天公重抖擞,护佑福民世代安。
      社稷坛中五色土,传承文化万万年!

      (张文启:河北省周易研究会会员)

2019年7月31日 09:44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    论文论著    延安之行(张文启)

当前位置: